当今社会,许多年轻人喜欢动漫、
美国大片,对国产动画片电影却毫无
兴趣;麦当劳、肯得基充斥大街小巷,
茶馆、饺子馆却渐渐消失,刚刚过去的
春节平淡如水,年货街上批量生产的春
联无人问津,在一些禁炮的城市,夜晚
寂静无声。颇耐人寻味的是,它前后紧
挨着的两个洋节,前为圣诞节,后为情
人节,却被年轻人过得红红火火。现化
的文化生活,正向所谓“多元化”发展,
而那中国真正的文化,却被太多的纷繁
取代。年味被消解,文化自信缺失已成
为我们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。
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,
高度的文化自信本不应该是每个中国人
与生俱来的品质吗?那么,造成文化不
自信的原因是什么?
或许,这源于人们对自己文化及其
价值的无知,人们都认识圣诞老人,却
不知谁是门神,都知道玫瑰代表什么,
却不知水仙的意味;都听过莎土比亚的
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却不知道汤显租的
《牡丹亭》。中国民族文化自信自豪的前
提是自知,如果人们不了解本民族文化,
那怎么会有文化自信呢?
树立文化自信,要继承和创新中国
文化。日前谭盾的微电影交响诗《女书》
诉说出女书文化的古老浪漫,尚长荣
的3D电影
《曹操与杨修》刻画出经典形象的别
样神韵;
余秋雨的《女化苦旅》述写出
文化与路的丝缕关系……文化是需要传
承的,而不是将其收藏起来,束之高阁,
供人瞻仰。同时,在机械化生产与互联
网日益发达的今天,产品生产效率的提
升固然能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
但是这
产品终究少了些文化与精神的沉淀和
凝练。李克强总理提出的“工匠精神”,
即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
的精神理念,恰恰是在产品里注入创新
与活力,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
对文化的
坚守。